当前位置:聪少自媒体网 > 副业赚钱 > 正文

大学老师怎么搞副业:大学老师忙着搞副业 走穴像明星一次20万 国内教育新闻 南方网

2021-06-25 副业赚钱 聪少自媒体

  大学,一向被称为“象牙塔”,也就是“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但如今,这自由与理想的培育之地,却越来越远离单纯,其复杂程度,俨然一个社会的缩影。追求功名利禄之风固然无孔不入,然而,大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走穴兼职、出书上节目、学术造假、热衷于当“明星”而不是当“大师”……这几年,发生在大学教师身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屡屡见诸报端。继对幼儿园与中小学老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后,本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系列最后一篇报道,将“镜头”对准了当下的大学校园。

  “有些学生到毕业还没跟任课老师说过一句话”

  2011年春节前夕,湖南大学包括6名教授在内的26名教师,因在外兼职或出国逾期不归被学校清退。这一举动掀起了不小的风波。一所大学能这么大规模地“清理”挂名不干事的教职工,实属少见。但事实上,在外兼职、走穴的大学老师远不止这些。

  北京北三环外的学院路上,李教授正驱车赶往另一所大学。他在那儿还有两节课要上。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李教授毕业于中国某知名大学的法律系,如今在业内也颇具知名度。他告诉记者,如今大学老师在其他学校做兼职讲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像法律这样操作性强的专业,除了在高校兼职授课,还可以兼任各律师事务所的挂牌律师,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扩展了自己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但他也承认,这让老师们有些分身乏术,甚至冷落了自己的学生。“有些学生到毕业还没跟自己的任课老师说过一句话,因为有些老师下课后就再也见不到人影了。”

  扑在经济学教育上已几十年的陈教授,如今住在郊区的一所豪华别墅里。十多年前,他们一家三口还蜗居在学校分给的两室一厅,经济拮据。2004年起,名声渐起的他有了各种外出给企业讲课的机会,致富机会也随之而来。他开价讲一次课6000元,来回的机票、食宿、游玩费用均由邀请方负责。为了多赶场,有时他会把同一地方的几家企业课程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一天跑两家,不仅能多赚一份报酬,还多拿一份返程机票钱。这样下来,有时一天的收入能达1.5万元以上。

  还有些导师因为接私活变成了“老板”,研究生自然就成了他们的打工者。王小姐考上研究生没多久就发现,“以前是给导师搬东西、打字、收纳文件,干点小活,现在则要经常跟老师出去陪吃陪喝,还要负责挡酒。我们班一个男生,上个月就因为酒精中毒被送进了医院。”

  “40分钟出场费高达20万元,特别是经济学家!”

  “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这是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在2011年5月发表的公开言论。尽管此言一出,贬斥一片,但在其中,也夹杂着不少大学老师隐隐的赞同,表示这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北京理工大学一名普通讲师告诉记者,他每月的工资在6000元左右,算上公积金,一年也不到10万,如果没有项目或者外快的话,在北京生活还是有些压力。“有的老师,光租房子的钱,就占了每个月收入的一半。”北京大学副教授、《实话实说》前主持人阿忆更是在2006年自曝月收入4786元,“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不能活下去。”

  的确,与固定工资相比,不论是兼职,还是“走穴”讲课、出席活动,显然都更能体现大学教师的“价值”。据媒体报道,6年前,名牌大学人力资源系教授在外一天的讲课费是6000元,而经济学界大牌教授的出场费高达6万元,稍有名气的考研辅导班授课教授,最多时一天进账1万元。很多教授一年的“走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就曾公开表示,他了解到,有的大学教授40分钟的“出场费”高达20万元,特别是经济学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现在某些大学的薪酬制度,就是鼓励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去解决自己(以及团队)基本工资之外的津贴、奖金。于是,有校外兼职的教职工被认为有本事、能干,没有兼职的人反而不受待见。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薪资问题确实是导致大学老师外出捞金的原因之一,此外,社会氛围浮躁、“名与利”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也应负上一定的责任。某媒体调查显示,57%的受访者把大学教师“走穴”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社会风气使然”。

  纵容教师“走穴”的原因,还有高校管理制度的缺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劳凯声教授指出,在教师聘任合同中,并没有提前告知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很多办公条件相对欠缺的大学,因为不能保证每个老师都有独立的工作室与研究室,也就无法要求他们每天来上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课、有事才去学校,没课就可以干私活的习惯。

  “学生一直在看着,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说到底,为师者,不管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少不了要言传身教。

  有个奇怪的现象一直让杨玉良校长印象深刻:学校邀请了某个大学者做学术报告,总有些学生在报告结束后一拥而上,把事先准备好的推荐信拿出来,直截了当地说:“请您签个名,我要去美国。”在杨玉良看来,大学教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今已开始让学生们变得有些急功近利。有些学生在“聪明”地寻求成功的捷径,甚至不惜抄袭造假;有些则借着导师无暇指导督促,置学术于不顾,博硕士论文质量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钮文异教授看来,规范大学教师的行为,需要从学校管理制度上完善,对老师的在岗时间、具体责任应有明确规定,且严格执行。就像印度许多国立大学规定,除著书立传获取合法版税稿酬外,教师不允许有其他收入来源。即便兼职走穴,也要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就像欧美高校,有的明确要求不能兼职,有的规定一周最多兼职半天。

  过去的大学,是“大家”辈出的地方,鲁迅、梁实秋、陈寅恪、钱钟书等不仅在学术上独领风骚,更在为人上堪称表率。如今的大学出了各种各样的“明星”式人物,却再难出现这样的大家。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环境无法给予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多数大学老师不得不在发表各种论文中挣扎。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说,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可以一篇论文都没有,但他必须能良性地影响公众,有着难以被忽略的专业地位。这才是出学者、出大师的优质土壤。

  “在整个教育里,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各种活动能力,而是要丰富他的思想。”杨玉良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作为教师,“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因为“学生一直在看着你,看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编后:

  教育因为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所以被称为“百年大计”。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什么样的人才能引领着孩子们,逐渐担起让国富民强的大任?这是本报连续三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系列报道所要探讨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也许是时候该做出一定的改变,我们需要“好学生”,更需要“好老师”,因为他们身上,寄托着我们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编辑 谢检秀)

相关文章:
聪少爱学堂聪少
聪少爱学堂创始人,梅州市鹏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09年开始踏入互联网,10年互联网行业经验,资深自媒体人,自媒体优秀导师,咪挺微商团对营销引流顾问,业务包含:精准引流技术/代引流精准粉,专业小红书,知乎,微博代运营。
  • 38988文章总数
  • 1491137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