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篇《基层医生快疯了!一个月填40种表,看病只能抽空!》的文章,作为基层医疗圈内人,笔者深有体会。
一方面推进分级诊疗,让“基层首诊”,而另一方面又让基层医生忙着永远也填不完、填不好的“表”。
还要搞医共体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如此这般,到底想要基层医生干什么?
基层都在填啥表?
除了健康扶贫、家庭医生入户服务、日常慢病随访之外,基层医生还需要填写档案年终总结、慢病管理年终总结、签约服务年度总结等总结报表,避孕药具发放、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登记表、产妇产后和新生儿访谈、0~6岁儿童外出调查、本村死亡人员死因调查等登记表。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花名册18份、总结7份、表16份、随访表2份、其他表8份……
不久前,网上还流传着一篇老村医退休给年轻村医移交工作的文章,各种表格竟多达100多种。
包括花名册 43份、总结7份(不含月、季度总结)、登记表 47份、随访表 4份(待续)、摸底表至少3份、其它表23份……
无止尽的“汇报表格”,已经挡住了基层医生的“听诊器”
2014年6月2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指出,村卫生室承担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村卫生室应该能够为辖区群众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
(一)疾病的初步诊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以及康复指导、护理服务;
(二)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现场急救和转诊服务;
(三)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转诊;
(四)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基本医疗服务。
除此而外,村卫生室应当提供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及计生药具药品服务。
然而,现在,村卫生室已经基本把看病这一主业作为有空时才做的副业了。
是什么挤占了基层医生的有限的时间?
一是形式主义。
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点出基层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痕迹管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些状况已成基层工作中的痛点。并明确指出,这也是形式主义。
二是外行的瞎指挥。
对于村医整天“5+2”、“白加黑”、“梦加醒”、“夜总会”,忙于填表、做资料而且反反复复重新填写,很大一部分缘于做决策的外行,督导的是外行,日常考核的也是外行。
由于是外行,所以做出的决策通常是瞎指挥胡折腾,而这种瞎指挥胡折腾,却可以披着改革的名义。
三是权力肆无忌惮不受制约,政策摇摆不定。
脱贫攻坚本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作为健康扶贫就是努力做好“三个一批”,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
对于基层,主要是做好慢病签约服务管理,其核心是对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结核病和精神病的患者实施签约服务管理,而这种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把血糖、血压控制好,延缓并发症出现的时间。
但实际上
由于一些检查考核的人自己不懂,不断拔高标准,似乎必须对每一个贫困户都签约,签约了就得服务,而服务就得上门,上门服务就得有影像,有图片,有佐证资料。
而把签约服务的真正目的忘却了,很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失控,用药依从性差而无人过问,严重背离签约服务的目的。
扎扎实实强基层才是卫生健康工作的根本
2010年5月21日,2010年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暨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研讨班结业式在北京举行。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的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克强总理说,要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医改工作的重心。
他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强、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小病也到大医院看,大医院人满为患,从而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
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是联结五项重点改革的重要纽带;做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有利于促进各项改革早见成效。
强基层就是要把工作的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强基层,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要在软件建设上下更大功夫,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才短缺、技术薄弱这一突出问题。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提出通过院校教育、临床实践、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力加口快培养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看病的“多面手”,在基层尤为缺乏。目前,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有了更高要求,需要足够数量的全科医生提供服务,必须下大决心加以培养。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抓紧研究解决全科医生培养和培训问题。
强基层,还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基层机构应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主要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健康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要通过提高基层看病报销比例、加强宣传引导等多种措施,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之处。
然而,这一系列关于强基层的真知灼见,落实的并不好。
新医改以来,基层并没有强起来,在医疗服务方面还有弱化的表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 年,全国县级(含县级市)医院诊疗人次比上年增加0.5亿人次,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仅增加0.3亿人次,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反而减少0.4亿人次。
2017年上半年,在其他类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量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较2016年上半年下降1.2%,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更是下降2.5%。
当然,乡镇、村就医人次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疲于报表、应付各类统计却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为影响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老徐认为,要想让老百姓就近看病,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基层不能再在各种填表中折腾了。
应该尽快、尽早让乡村医生待遇升起来,水平提起来,养老管起来,让村医安心学习、安心服务,回归看病的初心。
而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方面,也应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把重点放在促进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上来,让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归位。
当务之急,首要的是让基层医生尽快、尽早从各种卡表册的填报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