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业生产历来是乡镇领导的重要工作,在1957年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中,海滨乡、凌桥乡都设有生产合作委员会,由乡长和1名副乡长具体分管农业、副业。
1958年9月27日,东风公社成立,置畜牧(副业)部。设部长、干事各若干人。公社党委有分管农业、畜牧业的书记,专抓农业、畜牧业生产。当时原凌桥乡一、二、三大队和海滨乡四、五、六大队,均由大队长负责农业,1名副大队长负责畜牧业。
1959年6月,东风公社析为海滨、凌桥、高东、高南四个公社。党委均有一名书记分工抓农业。管委会另设畜牧、副业二部,由专人抓牧、副业生产。
1962年后,高桥公社、凌桥公社管委会先后撤销畜牧、副业两部,改称副业组。并增设多种经营办公室,具体负责副业和多种经营事项。农业仍由1名书记或社长集体负责。
1968年,高桥公社、凌桥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农业组、副业组,分别各有1名委员分管,并都配备1名农业助理,1名副业助理,协助负责农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
1980年,高桥公社、凌桥两公社复设管理委员会,由1名主任和副主任分管农业和副业。仍设农业组、副业组,各配1名助理及干事若干人。原归农业组管理的蔬菜、药材等划归副业组管理。
1984年2月,政、社分设,高桥、凌桥两乡分别成立农业、副业公司。乡政府分别有1名副乡长分管农业、副业并兼任经理,下设副经理及组站负责人若干名。
1993年6月后,高桥乡、凌桥乡各自成立乡农副服务公司,设有经理、副经理和干事若干名,为农副业专业承包户提供信息和服务。
2000年6月,凌桥镇并入外高桥镇和高桥镇合二为一的高桥镇。原两镇的农副公司也合并为高桥农副服务中心。地址定于原凌桥镇政府内。现在的农副服务中心则担负着为全镇农、林、牧、副、渔业和蔬菜、经济作物等生产服务的重任。
海滨牧场1959年9月9日,在原国营养鱼场(市属)基础上,创建海滨牧场,顺建大队及公私合营后的菁华农场也并入。南起杨家浜桥,北迄欧受王庙,建房18排,共234间,每间16平方米。用砖40万,黄沙、石子、毛竹等不计其数。这一牧场,纯为浦东全县繁殖种畜而设。牧场以饲养猪、奶牛为主;另辟水产队一个,开展海洋捕捞和内河养鱼等业务。海滨牧场于1962年停办。顺建大队仍归属公社。
高桥种畜场1967年创建公社牧场于金灵王庙(后为海滨中学),1969年迁至曹家宅。 终因经营管理不善,迭遭亏本而停办。1971年,在川沙县有关部门督促支持下,选调专职人员,拨款万元,在原高桥人民公墓土地上建棚舍,重建牧场,后改名高桥种畜场。计造猪棚20间,灶间、传达室等,年利润三、四千至六、七千元。设孵场、养种鸡、养种猪、养奶牛、养鸭子,都形成一定规模。种畜场分南北两区:北区占地16650平方米,有鸡舍9埭74间、1480 平方米,猪棚12埭109间、1290平方米,孵场楼房一幢140平方米,仓库7间、224平方米; 南区占地2000平方米,有办公室二埭6间64平方米,菌种场5间160平方米,简易棚3间60平方米,仓库、宿舍楼房四上四下224平方米。1991年,因征地建造外高桥港区而停办。
凌桥畜牧场 1953年,凌桥畜牧场始建于北新村黄家圩,仅有奶牛10头。1956年迁至江心沙朱家仓库,1959年再迁至草庵庙。1970年在庙西扩建牧棚520平方米。1978年底迁于现址——新沙滩6号。占地5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其中猪棚1782平方米,健化奶牛棚1352平方米,半机械化养鸡舍1100平方米,普通鸡舍520平方米。场内道路坦直,地势高亢,绿化带水杉香翠,空气清新。畜牧场为村、队、农民家庭饲养事业,起示范带头作用并供应优良苗种,还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有机优质肥料,促使粮、棉、油、茭白获得丰收。该场曾在1982年饲养奶牛100头、猪420头、蛋鸡7000只、蛋鸭2000只,养鸡实现了机械化,鸡供喂猪实验获得成功,为鸡、猪科学实验做出了新贡献。随着农副业生产的结构调整,畜牧场在逐渐退养猪、牛、鸡、鸭同时,开展腌制出口皮蛋、出租棚舍等多种副业。 2005年被上海市高等警察学校全部征用而撤销。
高桥兽医站1958年东风人民公社时已有畜牧兽医站,由各大队抽调知识青年,经短期培训,担任兽医,负责兽禽疾病防治。1959年6月,海滨公社兽医站成立,初设于王间桥, 翌年迁新建大队猪棚,与畜牧部一起办公。后又迁至钟家弄,兽医由原6名减为4人。1963 年兽医站再迁入高桥公社大楼办公,更名为高桥兽医站。先后又几经变迁,最后定址牧场。
公里最多时有奶牛、生猪专管员各一名,兽医八名。采取分工负责、划片包干防治牲畜疾病, 推广人工授精,提纯更新种畜,提高长肉和产奶率,做好调查统计,为畜牧副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2000年和凌桥兽医站合并。
凌桥兽医站创建于1958年10月,曾先后迁址草庵庙、凌桥牧场、种籽场、印刷厂、凌桥6队十余处。20世纪90年代定址凌桥新公房7号。初创时仅4名兽医,最多时有11名。 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原是大队兽医。历年来,兽医站重视耕牛、奶牛的牛炭疽病预防接种,还对猪丹毒、猪肺疫进行防治,控制了发病率,确保了畜牧事业的发展。60年代对鸡马立克氏病,通过接种预防,70年代后得到有效控制,至今未发生过重大鸭瘟、鸡瘟病。畜禽和肉食检验,以及狂犬病接种,也是兽医站的一项重点工作,不仅每天要检验管辖范围内畜禽产品有无疫病,还要及时掌握和了解畜禽的生长情况和流通交易。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迅速处理。2000年兽医站合二为一、迁址现江东路1376号(原凌桥镇政府)。人员减至4 名,具体负责全镇的兽禽疾病的防治、检疫。同时对禽流感、鸟鸽和野生动物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实行严格的监控,以确保一方安全。
解放后,高桥的渔业原有乡、镇农副业主管部门监管。1985年高桥、凌桥分别成立渔政站,专人专职管理渔政生产,为广大渔业承包户服务。渔政站不仅要负责全镇的水产养殖业,鱼塘和渔业承包户;禁止非法捕捞、保护好水产资源。同时还要分管东海塘外的鳗鲤苗围捕和吴淞口航道安全。2000年凌桥镇渔政站并入高桥镇渔政站、并迁入原凌桥镇政府内办公。虽然近几年来鱼塘和养殖专业户有所减少,但要求却越来越高。水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都要达到无公害,景观河道和镇主干河流还要放养多种鱼苗并加强管理。对于非法、 无证捕捉、贩卖鳗鱼苗更是采取有力措施、依法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