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国企不是只招应届生,还有社招。但应届生往往校招入职都是正式工。这其实背后有更深刻的原因。
1、保障公平,减少关系户
在中国,到处离不开关系。一个效益好的国企领导压力很大,因为要摆平方方面面的事情。连城管领导都不能得罪。
要知道地头蛇闹起来也不得了,小则年终奖金泡汤,大则上级领导觉得你摆不平下面把乌纱帽丢了。
如果不限定门槛,各路领导的亲戚你能拒绝?这个收了,那个收不收?某方面条件差了点,领导面子你给不给?结果最后七大姑、八大姨全都进来了,事儿不干,还得好好伺候。
因此索性要求必须毕业生,这样其实无形中筛掉了很多人。领导也少烦恼一些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
2、消化国家就业指标
与私企不同的是,国企单位除了有创收任务之外更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但是私营单位更喜欢有经验的应聘者,所以每年好几百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标就需要国家单位来“消化”。
比如去年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所以去年很多公务员、事业编和国企单位都进行了一定程度地扩招。
3、应届生可塑性强,便于培养
应届生刚走出校门,很多都是处于“未经世事”的懵懂阶段,思维逻辑和处事方式没有经过社会大环境的“淬炼”,所以可塑性更强。
大多数应届生进入国企单位后会以“管培生”的身份存在,在岗位之间轮岗,最终根据岗位和人才匹配情况进行定岗。
社招人才本来工作能力也不差,也都经历了社会上的风风雨雨,想忽悠他们拿着低工资没日没夜的加班,那基本是妄想,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用人成本。
4、吸收青年人才,激发活力
我们都知道国企的员工年龄普遍要偏高一些,企业“年轻化”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年轻人学习能力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不仅可以为企业增加活力,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5、应届生归属感一般较高
翻看国企的领导履历,你会发现,做到高层的基本很早入职,从企业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只有早早扎根于企业,才会真正融入其中,奉献一生。
应届毕业生面对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会倍加珍惜,工作上会倍加努力上进。相对而言,企业所付出的精力和金钱会更加值得。
我办公室有一个同事,每天上班电脑一开,打开一两个文件,把手机横过来就开始玩游戏了,是一款回合制的网游。他经常打着打着,还要用电脑搜索攻略研究,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在认真工作。
我们办公室没有领导,同事对此也习以为常,除非领导来了,他会快速切换到工作的界面,其他时间除了打游戏,就是泡咖啡、吃零食。
同在一个办公室,他的工作却很轻松,其他人却都忙着工作,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大家相处非常融洽,因为大家忙一段时间,会起身活动活动,去看他打一会游戏,再吃点他的零食(他办公位超多各种好吃的零食)。
他可以这么摸鱼,因为他家境很好,他每个月拿六千工资,每天开着宝马来上班,不愁吃穿,也不指望工作晋升。在公司五年了,他的职位几乎没升过,职称也不去评(按他的说法是“太麻烦了”)。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而纯粹的富家公子,在这个公司轻松地摸鱼打游戏,混份工资当零花钱用,也许就会这样一直到退休那天。父母、老婆对他也没有什么过高的期望,家里的产业够他享受一辈子。如果我是他的领导,我也想不到用什么理由激励他努力工作。
同在一个办公室,我也会摸鱼,但是我的摸鱼内容和他的不一样——每天我除了把自己工作做完,多出来的一点时间,我还要想办法做点别的,提高一些收入补贴家用。比如看书考证,写自媒体,做做买卖等。
因为我和他正好相反,我家里没钱,上有老、下有小,房子也还没买,房价高企,经济压力非常大。
有时候忙了一天,好不容易喘口气去一下厕所,看到他在那愉快地打游戏,说不羡慕是假的。
但也只是羡慕,我不会妒忌他投胎得好,也不会鄙视他不努力工作,我只会更加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自己的下一代不用像我一样苦逼。
感谢阅读,关注公众号【三千门】,专注国企、考证、副业干货。
8年前毕业校招进了一家国企,一个前辈对我说了一句话,令我惶恐不安:“你这学历,怎么会愿意来我们单位!?”
那是2013年,正直房价飞涨、物欲横流的年代,年轻人很有干劲。大家为了钱和前途,有点能力的都不愿意来国企,而是去大厂或者继续深造。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在大城市拼搏,如果一个月的工资连这个城市房子的一个平方都买不起,就应该回家种田!
现在想想,能说出这种膨胀话来的年代,真是太幸福了。
那时候的国企工资低,晋升困难,唯一的优势就是安稳,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进了国企就等于半条腿提前跨入养老模式。外面大部分行业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没几个人愿意来国企。
我进了国企之后,心里也是躁动不安,一边看着其他同学飞黄腾达,一边暗自打算三年内一定要想办法从国企跳出去。
为什么是三年?因为三年之后,一方面该学的东西基本学会了,不会有太多成长的空间了,自己短期内能不能晋升也看得出来了,另一方面如果超过三年还不走,机会成本变大,并且人会产生惰性,能力开始走下坡路,以后想走就没那么容易了。
吭哧吭哧干了三年,这期间一个和我同一批进来的同事跳槽去了私企,工资飞涨,很快就买了房,搭上了这几年的房价的顺风车,群里每次聊起房子都眉飞色舞。
群里一位40多岁的老同事感慨:“还是年轻潇洒,有很多选择。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家有老小,你会发现,做任何一个选择都要考虑很多事情,心有余力不足,太多的无奈了。”
年轻同事不理解,说:“你这些都是逃避现实的借口而已,如果你真有勇气有能力,就应该像我一样出来闯一闯,搏一搏,才能单车变摩托!”
那时候,我也不太理解老同事话里的含义,直到几年之后,我也成家了,这时候再考虑跳槽,发现事情突然复杂多了。
要照顾家庭,要考虑长远发展,要兼顾各种风险。
花了大半年时间找工作,各种权衡利弊,最后还是选择了跳槽到一家工资低很多的国企。
即便如此,我依然想着:如果有更好的机会,我还是要从国企跳出去。
但是,这几年,时代慢慢发生了改变。
首先,是国企里面,风气慢慢发生了改变。随着老一辈领导退休或落马,领导层、干部队伍逐步年轻化,选人用人育人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单位里的工作氛围也在悄然变化,混子变少了,干实事的人变多了。在做出一些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事情的时候,不少人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国企,似乎越来越好了。
可是最重要的是,工资有没有涨?并没有。薪酬一直在调整,但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一顿操作下来,有些福利还被削减了。
没办法,我们单位是非营利性企业,蛋糕就那么大,降本增效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想要涨工资,除非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把人精简掉,或者岗位晋升。
相比国企,外面的世界变化更大。
这几年,我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
PUA、996福报、员工权益被侵权、HR鄙视面试者等社会热点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被zbj压榨得没脾气。
房价疯一样地涨,以前一个月工资能买一个平方,几年之后变成了一年工资才买得起一个平方,磨灭了奋斗者的热情,大家干脆直接选择躺平。
看着娱乐圈艺人一天两百万的收入,想着自己天天被各种压榨,再加上疫情的冲击,大家逐渐羡慕起国企来——与其被zbj压榨,不如到国企躺平!
于是,很滑稽的事情出现了:我正想尽办法从国企跳出去,外面的人却跑来问我怎样才能国企。
国企哪有那么好?只不过是外面的世界变得没那么好罢了。
前几天一位朋友找我咨询问题,是一个毕业三年的女生,说自己当时刚毕业不懂事,去了一家私企上班,结果现在工作又累,工资又低,很后悔当初没有进国企,问我怎么才能进国企。
其实说到底,不是她不懂事,是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几年前,谁能想到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进私企的年轻人,确实有不少人刚好进入风口行业,乘势飞上了天,让大家心浮气躁,做选择的时候难免被某些东西蒙蔽了双眼,失去了理智。
人口红利消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除了头部的大厂,还有几家私企能保证未来就能一片光明?除了头部的人才,有几个人能保证自己35岁之后不会被淘汰?
那选择进国企,就是正确的选择吗,国企永远都会那么香吗?也不一定,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就是一个不该被忘记的案例。
到底该怎么做选择呢?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但没有一条路适合所有人。
作为个人,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该尽量认清现实,提升自己的硬实力,摆好心态,想清楚为自己的路怎么走,而不是人云亦云,把命运交给别人处置。
作为国家,我们的生产力还有极大的释放潜力,生产关系还有很多急需调整的地方,希望未来有一天年轻人选择工作的时候,可以更多考虑更高级别的需求,而不是纠结于生存、安全、健康这些基本需求。
感谢阅读,关注公众号【三千门】,专注国企、考证、副业干货。
先说结论:只要是合同上的甲方和最终的印鉴上,写的是这家国企的子公司,那你就是正式员工。劳务派遣的话,合同是与XX人才服务公司(或类似名称)签署,工资则是由国企HR核算完之后统一划拨至该人才服务公司,再由该服务公司付款至你个人账户。
但有几个地方,我得纠正你一下。
首先,针对第一段的子公司福利待遇问题。每个子公司因为业务范围的不同,收入和利润等经营指标也会有所不同,所能在集团内部申请到的相关预算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具体到个人拿到手的福利,也许会有所不同。这里只是说也许,因为每家国企的制度是不一样的。
其次,针对第二段的集团是权力机关问题。集团一般是由当地国资委或国资办全资控股的国有企业,是直属国企,也要承担政府对外投资或运营职能。因此,它是有实际经营活动的,而非仅为权力机关。
最后,针对第二段的现在国企员工基本都没有编制问题。国企也是有编制的,它是国有企业编制,是政府承认的正式身份。只要你是正式员工,你就是在编员工。
今年本科毕业刚进一家金融行业央企,岗位薪资大概到手1W多一点点。我在的那个单位现在有托关系进去的,但基本都是大关系,小关系也没有什么操作空间(基本厅级起步,处级都没话语权)。而且即使是托关系,最基本的笔试要达到,笔试都达不到,即使大关系也没人愿意去安排。
我之前报了一家国企,笔试过后找人帮忙查了分数,笔试第一的样子。在面试时,因为第一次面试,虽然见过很多官员,但面试氛围在那里,很紧张面试成绩并不理想。因为异地面试,托的关系方还以为是面试那个省份的工作,就打错招呼了,后来就也没有进去。
后来报的是一家央企,笔试也通过了,这回没有查分数,感觉笔试应该也很高。这一次面试因为有了一次经历,就坦然很多,发挥的也不错。至少给我感觉,在绝对公平下,没有关系也有很大把握能进。但为了稳妥起见,还是找人打了声招呼,笔面试发挥都挺好,他们也很愿意帮我。不知道楼主说的时间是托关系时间,还是岗位下来的时间。托关系基本上一个电话的时间,那边会确认你的情况,笔试过了,硬件和综合素质也可以,很愿意帮的。入职时间的话,就是跟着流程走,不同单位也不太一样。
在国央企工作,除自身条件和能力过硬外,有一层关系职业发展上确实如虎添翼。最近几年开始退休潮(即使部分读者没在国企内任职,但从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结构上也能看出来),一方面大量的优质人脉逐渐退休没有实权,另一方面退休所占的岗位资源也在逐渐释放。这对于我们后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而且现在的竞争相比十年前也更加公平不少,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能力综合素质+人脉资源情商),在国企才有了机会混的更好。
现在人才很多,大家的综合素质都不错,能力已经是最基本的要求了,有关系会更好。但后期职业发展一定一定一定要提高个人的质量,关系都是有保质期的,会有退休的那天。懂得实力上提高硬性的业务能力,还要懂得如何经营和维持人脉。愿各位后浪95后、00后们都有美好的前程。
蹲坑写的,想到哪写到哪,望海涵。。。
ps:关系是 亲戚某地副省部级
加更:最好通过校招进,校招要相对公平一些。校招对于没有关系的上岸概率大很多;然后校招对于有关系的会要低调点(社招基本都有关系,进来容易被关注,在升职情况下流言会多)。还有在单位不要给同级或者高一两级的同事了解到背景情况,低调总归是有好处的。
国企永不磨灭的优点是——遵守劳动法。
进入国企和考公其实差不多的。如果以家庭为重,不想上进,可以过得非常舒服。大不了领导不喜欢你,再不喜欢也不能把你开了,奖金可能低一点,但五险两金一分钱不能少你的。有不少人在单位拿个工资,偶尔去两趟,然后时间就去干副业去了,还是很实惠的。如果有事业心的,聪明勤奋加一点运气,提个小领导,虽然累点,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而且体制内只要不犯什么错误,总是能上不能下的。提拔了就提拔了,级别基本不可能再回头。
相比之下,如果进民企,当今现状是双休基本是不能指望的,全月只有3天休息也是大有人在的。加班加点常常是突如其来的,出了工伤常常还是要扯皮的。如果是管理层,老板的脾气你是不能完全不在乎的,是真的可以一怒之下让你成为失业群众的。你还要常常为了老板的一个突发奇想绞尽脑汁写材料做PPT的,而这个IDEA可能只是老板在酒桌上吹牛的时候带出来的。另外你还要小心对付公司里老板的七大姑八大姨。。。
同女生。女生的话还是建议国企,虽然现在是单身,但总得找对象结婚生孩子吧,有了孩子总归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吧?国企相对于私企真的很人性化,工作环境大部分相对于私企是轻松的,同事间相处还是比较融洽的,万一有个什么事情,时间短的话不请假和领导打声招呼就可以走人。福利的话全额五险一金真的很有必要,我们公司一年发好几次劳保用品(生活用品:纸、洗发水、牙刷、牙膏等),工会经常发油、米等,食堂早饭午饭免费,晚饭也有食堂,公司多少周年、公司获得什么大奖都会发钱,虽然钱不多,但幸福感很足。
当然国企也看效益、也看领导的,有的效益不行濒临倒闭,有的领导是工作狂再加上不好讲话的话你也得成长为工作狂,只要不是以上情况,虽然工资比私企低,但还是很建议国企。
选择什么还是看自己,别人的建议都是基于别人的生活经验以及阅历,像我马上就要离开国企,因为我考上了事业单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一样的选择决定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没有好坏,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了解。
香不香自己判断。
北京,央企,211本硕,985博士。
第一年研究所研究岗,常态化996。第二年最大板块的管理岗,平均每天加班两小时左右,可以保证双休。
北京集体户口。
研究岗时每月税后10000上下,平均10500左右,因为每月项目绩效不同。转管理岗固定为9700多一点(绩效一般为A-),绩效为A时(每月每个部门就一个人,就赶上过一次)为11000多。
第一年年终奖90000多一点。第二年还不知道。
五险两金。
有集团所属幼儿园可以上。小学有政策保障,在西城不至于上到坑校。
伙食方面。研究所三餐全免费。第二年早餐按量3-5块,午餐固定6块,晚餐按量20-30。伙食质量大概相当于四星级酒店自助餐。
单身有宿舍,10平米单人间,我结了婚就没有了。
其他的福利大概是:每年一次体检,每年400块蛋糕卡,每季度工会发300左右的运动鞋或运动装,年会抽奖笔记本、单反、电动牙刷之类的电子产品(第一年运气好抽到二等奖的单反),亲属去世或疾病扶助1000,每年购书费300,偶尔有送演出票、电影票。合计大概每年3000左右。
前几天发生一件搞笑的事情。
我们集团大领导要下来分公司视察工作,提前一周得到了消息,分公司里里外外所有人都被动员了起来,打扫卫生、5S标准整理、统一着装、保持亢奋的精神面貌。
第一次看到大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连盆栽植被都全部换新的了。
会议室那个协调了好多年都没人来安装的投影仪,一个晚上就给安装到天花上去了。
会议室桌面上那些全体瘫痪的插座,也一个下午都给整治好了。
所有楼层的走廊,才花了两天时间,就把墙都给刷了一遍,还挂上了各种主题的宣传板,图文并茂。
我第一次感受到我们单位的员工这么齐心协力地完成一件事,震撼人心。
那天大领导如期而至,几个分公司领导纷纷去大门口迎接。
这时候,好死不死的,有人发现一楼有几个地方出现了滴水!
哪来的水?抬头一看,发现原来是空调冷凝水滴下来了!
大家瞬时乱成一锅粥,有建议关空调的,有建议爬上去把漏水点裹起来的,有建议放个桶装水的,全部被否决了。
这时,现场一个领导灵机一动,说:“我们安排几个人,就这么站在滴水点下面,一动不动,领导不就发现不了了吗!“
大家直呼内行,然后领导赶忙安排了几个部门长,西装革履的,一人站一个落水点,并嘱咐没有指令千万不许动。
没一会,一群人簇拥着大领导进来了,大家高谈阔论,一派祥和。
只有我一直在留意那几个笔挺的部门长,水滴在他们后背上,他们的脖子随着水滴的节奏,一抽一抽的。
看来这冷凝水还挺冰!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公众号【三千门】,专注国企、考证、副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