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包括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所以,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预防和管理传染病,我会从这三个环节着手。
一、控制传染源
我会从早发现、早报告和早隔离这三个方面来控制传染源。
(1)早发现:我会加强晨、午、晚检查和全日观察。并将检查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使之不流于形式,如发现幼儿有疾病,及时将幼儿隔离并进一步观察。
①晨间检查:晨间检查要做好:一摸、二问、三看、四查。一摸:摸体温是否发烧;二问:询问儿童园外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三看:看咽部、皮肤和精神状况有无异常;四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怀疑有传染病的儿童,我会暂令其不入班,需经医生进一步检查,再确定是否入班。
②全日观察:与保教老师密切合作,随时注意儿童有无异常表现。全日观察的重点是精神、食欲、大小便、体温及睡眠情况。
(2)早报告:发现急性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我会及时报告园领导,以便园领导及时报告当地防疫机关,采取紧急控制疾病蔓延的措施。
(3)早隔离:若发现有幼儿疑似传染病,我会先将其隔离。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会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遵守作息制度、自觉锻炼身体等生活卫生习惯,同时有计划地向幼儿讲解一些必要的卫生知识。
2.积极落实幼儿园制定的清洁卫生制度
比如我会定期进行大扫除,除四害,对水源、食物进行卫生消毒。
3.做好经常性的卫生消毒工作
我会采用多种消毒方法做好消毒工作。主要做好室内通风换气,以及对桌椅、床、玩具、被褥、厕所的消毒工作。
三、保护易感染者
我会通过多种方法增强幼儿的抵抗力。一方面严格执行生活制度,使幼儿生活有规律,保证幼儿膳食的质量,让幼儿多在户外活动,并加强三浴锻炼。另一方面,还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对易感幼儿要加强预防工作,与家长多沟通交流,在疾病流行前及时给幼儿预防接种。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防控疫情,保证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教师资格考试或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前儿童恋物现象属于重要考点,题目一般以幼儿喜欢一直抱着某一物品等情况进行描述,需要大家分析这一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教育等。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中经常喜欢抱着某一物品,常见于毛绒玩具,或者午睡时必须抱着从家带来的小毯子才能睡着,生活中幼儿对于物品的一种依恋现象我们称为“恋物现象”。
一、幼儿产生“恋物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幼儿的恋物现象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问题,是一种依恋行为。依恋是寻求与他人保持一种亲密的身体、情感接触,而幼儿一脸的对象主要是其母亲,所以当幼儿离开母亲独自在幼儿园时,就会将依恋的情感寄托在某一种物品上面,这种物品也被称为“慰藉品”。幼儿通过依恋与此类物品,找到与依恋母亲相同的情感,获得最大的心理慰藉。
二、对于幼儿的“恋物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恋物现象”是幼儿依恋的产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问题。依恋是一种心理行为,良好的依恋会有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日常生活中与其他人的交往。实际上,“恋物现象”是一种正常的依恋行为,幼儿由于依恋母亲而不得,所以将此依恋的情感转移到物品上。适当的依恋对于幼儿的发展而无害,所以当面对幼儿的“恋物现象”,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引导。
三、如何帮助幼儿改善“恋物行为”?
1.幼儿之所以依恋物品,是因为将依恋与母亲的情感转移到了物品上,所以在幼儿发生恋物行为时,教师不能一味的要求幼儿立刻摆脱物品,这样不利于幼儿的依恋培养。
2.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沟通法,应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让幼儿可以在园将教师作为依恋对象,如在幼儿午睡时,拉拉他的手,抚摸额头等。
3.教师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逐渐平静。
4.教师可以采用常见的物质转移法,比如给幼儿拿来他喜欢的玩具,顺利代替幼儿的慰藉品。
5.教师或是利用反向系统脱敏法,第一次让幼儿抱30分钟,第二次抱20分钟,随着次数的增加,幼儿依恋的行为逐步递减,以此来帮助幼儿改善“恋物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所以面对此类问题,应正确看待并加以指导,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而对幼儿造成终身的影响。
在教师招聘或者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中,幼儿“告状”行为出现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会以结构化问题进行考查,需要大家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并指明解决策略。
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两岁左右,儿童的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个方面,而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就是受道德感的影响。
针对“告状”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我们在作答时可以围绕以下观点进行展开:
1.“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1)道德感主要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幼儿道德感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进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在集体生活环境中,接触不同的人和物,慢慢地由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发展成为开始自己独立进行评价。除了评价自己,就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因此会产生“告状”行为。
(2)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教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幼儿即产生相应的情绪。所以,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比较突出。
2.解决策略:在幼儿教师的一日工作中,时时刻刻都会面临幼儿的“告状”,幼儿的这种行为看起来事小,但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幼儿这一频繁常见的“告状”行为,教师正确地引导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1)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然后分清类别来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同的“告状”行为类型要有不同的解决策略,做到“对症下药”。例:若是幼儿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力,而不断的“告状”,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就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使其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关爱;如果幼儿是因为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相背离,而产生“告状”行为,教师应该出面,予以纠正。
(2)其次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如果幼儿一遇到问题,就第一时间去寻求教师的帮助,这对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势必会产生不利影响,长此以往,还会阻碍其社会性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后,尝试自己独立的进行解决,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成人。
(3)最后教师要仔细倾听幼儿的“告状”,克服厌烦心理,尊重幼儿,认真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不能因为幼儿频繁的“告状”而产生厌烦的心理,而是应该将幼儿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进行看待,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宜的做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