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路边社编辑部的审稿同志: 辛苦了! 有幸将自己的想法呈递于贵社,做以交流,实乃幸事。作为有着某种“正式”职业的我,不知道此时做的这件“副业”&
路边社编辑部的审稿同志:
辛苦了!
有幸将自己的想法呈递于贵社,做以交流,实乃幸事。作为有着某种“正式”职业的我,不知道此时做的这件“副业”——投稿,是否也会引来阵阵不满,我只知道,眼下确实有很多像我这样的“有业”市民干起了各式各样的“副业”。
“副业”十分奇妙,它将公务员与文艺青年紧密结合;把工程师与主播联系起来,一对又一对……平常看似毫无关联的角色融为一体,拉近了行业之间的联系,就连我这样的“科研发烧友”都可以与你们谈“同”道“志”啦!
但联系起来之后,又有种匪夷所思的感觉,我们或多或少都发现:这个表面冷静的人竟会有这样狂野的内心,那个外表粗糙的人也会有那样缜密的分析,而这些,既不可思议,又无可厚非。
在民主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拥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这样的外人无权干涉,更无法阻止。只是我们会感到惊诧:为什么他们与我们表面上看到的、听到的竟如此不同?“副业”的存在是为了进一步盈利、亦或者是?
亦或者只是为了内心的安定?就我自己深切而感,就算是行为最自由的社会,也会有最不自由的舆论在控制着我们,有太多条条框框规划着我们,不接受规划就无法继续前进,很多人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获得了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迷失了最初的自我。
生活中的不如意十有八九,表面光鲜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更大的痛苦。背后的阴暗需要释放,心中的压力需要排解,而“副业”此时便提供给我们剩下的一二。
也许,那背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我。有人说,有正式工作就要认真工作,因为你的工作肯定很适合你,但我想说,我们又是为了什么而工作?为了谁而工作?当内心的合理请求被外部压力所控制时,我们竟连自己最小的欲望亦或是兴趣都满足不了,您说可悲不?而且我们一直在工作啊,我们在主业上花费的精力还少么?那么,工作之余呢?把休闲的时光勇敢拿出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坚定走好自己的路,这真的有错么?
所以,我的背后也是我啊!我又怎么能因为背后的我不光鲜而摒弃他呢?我已不是全然的自己,又为什么不迷途知返,找到本真的自我,而非要所谓大道直行呢?
我不知道“副业”可以非议的是什么。
我更不理解可以指责的到底有什么。
既然全然不知,我也无法武断,只是觉得:新生事物,挺好的!
以上一点拙见,望指正。
顺颂
编安
某普通市民
2020年2月22日
摘要: 尊敬的路边社主编: 见字如面! 十分荣幸您能阅读此篇拙作,谨以此信,略述己意。[来^源:#中教%*网&]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连锁反应面前,普通群众的消费需
尊敬的路边社主编:
见字如面!
十分荣幸您能阅读此篇拙作,谨以此信,略述己意。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连锁反应面前,普通群众的消费需求也随之膨胀。“副业”在这种独特的历史环境中似乎又迸发出新的活力,这自然会有大量的人同声相应。
我们了解了电子微商,我们可以让导游搞代购,我们能够买到公职人员的“书画大作”,我们也见识了被各行各业所“耽误”了的“歌手”……
这是新时代的新机遇,即便鱼龙混杂。
这是新时代的新泥沼,尽管沙中藏金。
在这样一片有待开垦的土壤中,我看见拓荒者们盲目地用手掌挖掘着石砾,他们敏感多变,他们偏执暴力,他们的指甲间夹杂着泥土和鲜血,用殷红的目光紧盯着发现宝藏的人,最后盯向我。我心中惊悸,这分明就是21世纪由中国辐射到整个亚洲的“淘金热”。
腰缠万贯的阴谋家心满意足地凝望着这群鸟合之众,智者则会带着几位幸运的愚人走向工具店继续开展工作,然后获得了大量财富后,扬长而去,留下大部分的人曝尸荒野……
本末倒置的人太多了,他们把不计其数的时间与精力注入到这种也许到最后还只是一场空的“副业”之中,并为此乐而不倦,甚至强词夺理道:“我要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了理想与远方。”而现实,这群人渴望被羡慕,极度渴求物质财富,他们玩粗俗,搞猎奇,他们把民族的价值观不断贬低、扭曲并践踏,哗众取宠,以满足他们自己不堪一击的虚荣心。
人有七情六欲,逐名追利本无可厚非;爱慕虚荣,也情有可原。可恨的是,他们颠倒黑白!他们好逸恶劳!他们带偏社会风气!我希望看到的是,有人在某个城隅与我分享好恶,欢声笑语。我们可以坐在小舟上观大鹏,我们可以站在观星楼上谈论后羿射下的太阳是不是出自马良之笔。但这可不是属于没有准备之人的游戏,滥竽充数可谓是无稽之谈!
“副业”在此时产生一定会有其相应的价值和原因,这是大势所趋,只是眼下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完全良好地运转它,也许因聚而成众而理性丧失,群众性跟风四起;也许会人性泯灭,血可漂橹。但如果我们可以不闻窗外之事,拒绝与其同流合污,做好分内之事,这些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中国社会孕育的“副业”也将消失在萌芽状态。
在这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大爆炸的时代,无智,无能,无心者如果还在自我陶醉,只会自取灭亡。
所以,立足本职而不能集中精力者,当如逐火之蛾,其行当为我辈所不齿。
一位普通市民
2020年2月22日
摘要: 尊敬的路边社主编: 您好! 如今,一些有正式工作的人正在开辟副业——公务员卖书法作品,导游干起了代购,工程师现场“抖音”……&ldqu
尊敬的路边社主编:
您好!
如今,一些有正式工作的人正在开辟副业——公务员卖书法作品,导游干起了代购,工程师现场“抖音”……“跨界”之风,悄然兴起。
对此,持批判观点者有之;认为其追求盈利而无可厚非者,亦有之。但在我看来,忙里偷得一点闲睱,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岂不妙哉?
今天的社会迅速发展,你可能总会觉得,身边充斥着浮躁,忙碌,不堪。学生忙于学业,整日苦心、埋头于书本;“打工族”忙于疲惫地工作,每日“家——公司”,两点一线。正因如此,不甘于奔波忙碌的人们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跨界。他们可能只是在茶余饭后唱一首歌,把它发到平台上,尽显自己出众的才华;也可能是在工作之余写一幅书法作品,卖出去再赚些外快。这一过程里,并没有占去大把时间,却可以陶冶心灵,或小赚一笔,难怪人们会逐渐走上“跨界”之路。
“跨界”,在放松的同时也充实了生活。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工作的生活不叫生活。有人说,生活应该是五彩缤纷的。的确,枯燥的工作不该将其全部占去。而我认为,“跨界”是向其中注入靓丽色彩最实际的办法。很少有人会像陶潜先生那样,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做官不随心,便毅然辞官,走入归隐之路。然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在忙碌之余追求所爱,为无味的生活注入一丝活力亦足以乐矣。
诚然,那些对“跨界”持否定态度的言论也绝非空穴来风。网络兴起,其虚拟性为有心之人提供了很多投机取巧的机会,这使很多人沉迷于其中,越陷越深,不务正业,虚度光阴。如此耗费主业精力,实为在其位而不谋其职。但,我所强调的“偷闲”,就是万不可误正事,之所谓“跨界”,正是因精力有余,追求另一种爱好。倘若只顾追求所爱而抛下了责任,便称不上可圈可点。生命是有限的,一心想要无尽的东西,也只会身心俱疲。
“跨界”之风,虽有弊端,但稍加努力,便可避免,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调剂快节奏的工作,充实原本枯燥无味的生活,让人们更积极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跨界”,在忙碌中寻来一丝闲暇,用以安放奔波忙碌的心灵;于浮躁中觅得一方安宁,来慰藉自己满身的疲惫。这样的“跨界”,值得一试。
今日之言,只为抛砖引玉,望不吝赐教!
市民:恬谈人生
2020年2月22日